学者观点

清华大学史志钦教授谈农村孩子上大学——机会:不可被动等 只能主动抢

转载:2013年5月20日 大河报教育专刊

核心提示 | 曾经的大学校园里涌动着南腔北调的农村学生,他们凭借寒窗苦读,龙门一跃而成天之骄子,从此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被改写。但近几年,大学校园里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他们的身影越来越难以寻觅。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曾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梦想之问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这是很多人想问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那些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从进入新世纪到现在十几年来,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国内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就不断下降。以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学校为例,2009年,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

对于很多农村学子和家庭来说,丰满的梦想在骨干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知识改变命运,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

时刻准备 环境变了,不能自暴自弃

对于农村学生上好大学难的问题,史志钦说,随着高考扩招,大学生升学率大大提高,但是现在企业招聘,很多提出非“211”、“985”院校不要。农村孩子上大学比过去容易了,但是上好大学变难了。他话锋一转,“千万不能丧失信心”。他说,只要有真才实学,农村孩子大有出路。因为,知识永远是硬实力。

史志钦也是从农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据他描述,那时非常艰苦,“有一年发大水,把教室冲垮了,我们就取下教室的门板在户外上课。”从学校到家有十几里路,每周放学,他都手拿书本,边走边读。夏天中午没地方学习,他就到郊区的大菜地里看书……一路走到今天,史志钦总结,农村学生要立志,也要更努力。

他想对农村孩子说,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人一生有很多机会,不要因为失去一个就灰心丧气,人生的道路很长,时刻准备着,才是最重要的。

农村招生 提高比例,让农村孩子看到希望

史志钦说的机会很快就来了。面对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将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会议决定,今年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高校招生计划,由1万名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按照高考程序和标准,将今年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选报专业 眼光要放远

关于选报专业,最流行选报热门专业。“其实大可不必”。史志钦说,现在热的专业,等大学毕业时不一定还热,以后热的专业现在可能还很冷清,在学校里学习什么专业与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其实关系并不是非常紧密。

据了解,史志钦上大学时学的外语,“30年前的外语专业可没有那么热,大家都说外语不就是一门语言工具吗?想做研究,恐怕远远不够”。读研究生时,他学的是政治学。读博士时,史志钦又换成国际政治中的共产主义运动为研究方向。别说现在,就是当时一些人看来都觉得这些都是没什么前途的专业。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不同学科的积淀,史志钦目前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欧洲问题、中欧关系及国际政治等许多新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会议、相关重大政策咨询,他都时有参与。

他想告诫即将高考的学子,不要追时髦,一定要按照自身条件、兴趣选择。知识结构合理,既专又博,专博结合。学的东西总会用到,本科生选专业不要有太多限制。

清华特色 教师队伍国内一流

在一些不了解清华的高中学子眼中,清华虽然很好,但是一所工科院校,他们的人文社科有竞争力吗?对于这个担心,史志钦说,传统上,清华确实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但人文社科在清华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像早前的国学研究的四大导师,还有至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许多著名法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国际问题专家,都是清华人文社科的代表。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上世纪80年代恢复后,清华人文社科发展非常快,一大批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

在清华的文科发展中非常强调特色教育,像经济管理专业强调理工科优势与社科相结合,法学、新闻传播、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师“一个是一个”,老师和教授实力非常强。清华国际关系专业的教师在社会上影响力很大,如果你注意看新闻报道和评论,每当遇到重大的国际热点问题,很多被邀请出来解读的都是清华国际关系的教授,他们还经常被邀请参与国家对外政策或重大外交问题的政策制定。

学生培养

像“小联合国”,开晚会都用双语

史志钦告诉记者,现在清华国际关系学系学生来源多元化,有一多半是国际学生,留学生比例已经超过国内学生。基本上世界上多数有影响的大国都有,西方的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周边的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中亚以及非洲等,学生可谓五湖四海,遍及世界各地。这里就像一个小联合国,搞个活动,比如新年晚会,都要用双语才行,中外学生密切互动,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除此之外,我们每年招收学生规模比较小,基本上能做到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所以清华学生老师互动是国内其他任何高校都达不到的。另一方面,清华国际关系学系注重理论培养和实际政策联系,比如外交部,很多外交官和国外驻华大使来学校给学生讲课,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该系老师还积极推荐学生到国家部委进行实习锻炼,这在全国,甚至北京的一些著名高校都是不多见的。

社科实验班

今年新增俩专业 首次吸纳理科生

史志钦介绍,“社科实验班”是清华高招的“王牌军”,实验班接轨国外大学教育,学生大三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报专业。原来,实验班的学生可以选报的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今年,清华新增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心理学。招生规模从原来60人左右增加到80~100人。今年,清华该实验班另外的亮点是文理兼收,理科生也可以报考了,这为理科生中喜欢社科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他说像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等专业,国外高校不招本科生,本科阶段他们更强调淡化专业,全面发展。清华社科实验班就是这样,在一年级、二年级强调通识教育,打造一批精品课程,请最顶尖的教师上课,到大三、大四或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兴趣更清晰,也更方便选择方向。

在社科实验班,除这样一个大平台可以涉猎各方面知识外,还提供学生选修双学位的机会,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努力,四年期间可以修两个专业,获得两个学位。另外在这里,学校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时间,从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到暑期课程班等应有尽有,形式多样灵活,以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