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任剑涛做客社科大讲堂,以“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眼光”为题,阐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审视“现代”的异同,剖析“现代”实证研究的利弊,并探讨社会科学的归位要义。
任剑涛作分享
讲座伊始,任剑涛以学科分类为引,对比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解“现代”的基本进路。他指出,审视“现代”的人文科学先发,历史描述相对中性,文学、文学创造倾向于批判,哲学的基本态度是反思与超越;“现代”的社会科学后发,它与自然科学具有亲缘关系。社会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是一种倾向于事实描述、比较分析、总体肯定的进路。社会科学中的实证方法,着眼于现代叙事,一方面力图为人们展示一幅真实且准确的现代画面,另一方面则仿照科学对现代进行数学化或数字化的描述分析。
任剑涛讲解“现代”的概念,指出“现代”需要被理解为相关概念的整合,在观念构成上以“现代性”呈现复杂含义,在社会变迁上以“现代化”展现丰富内涵,在参照系统上需要与“传统”进行比较。任剑涛表示,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知识形态首先是社会理论,审视“现代”的社会理论进路,主要分为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建构理论和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理论尝试对“现代”“社会”做出科学解释和宏观概括,但其科学性受哲学洞察力的助推与限制,在崇尚实证社会科学的精神氛围中难以为继。而且,在现代结构不出现全局性改变的情况下,已有的两类社会理论几乎穷尽了建言空间。因此,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现代社会次级理论蓬勃发展,社会理论却逐渐衰颓。
任剑涛认为,社会科学中的量化分析在表现出很强的有效性的同时,也显现出较强的局限性。量化分析通常着眼于既定事实,虽然可以给出基于事实的理性解释与分析,但难以对尚未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预测。量化的重新定位应为判断提供倾向性支持,而非直接得出确定性的结论。他以GDP统计指标为例,解析该指标的内涵和应用限制。
最后,任剑涛提出社会科学必须“归位”。对此,他从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重建社会科学哲学、召唤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以融贯的大叙事和小叙事展现社会科学魅力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科学的实证化和数学化,虽是人类努力追求客观化、确定性研究的必然体现,但重建社会科学哲学才是凸显其学科特质、划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边界的基本途径。应重树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为社会科学夯实价值根基。重申“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主义立场,并以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防止社会科学成为无视人性、无情无义的冷漠学问。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任剑涛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政治学的转向与定位、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2022年“社科大讲堂系列”第八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瑜主持并点评。
嘉宾介绍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与评论300余篇。近期出版《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2012)、《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2013)、《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2014)、《公共的政治哲学》(2016)、《当经成为经典:儒学的现代型变》(2018)、《中国的现代国家构造》(2019)、《政治:韩非四十讲》(2021)。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政治哲学研究丛书”“现代书系”“现代辑刊”等。
来源: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