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刘江永: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永远在路上

7月9日下午,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 暨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清华大学获奖教师座谈会在主楼327会议室举行。与会教师围绕“文科学术研究增长点”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会议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主持。

会上,获奖教师代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以《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永远在路上》为题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永远在路上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建党百年,也是我光荣在党50年。今天能出席本次获奖老师座谈会,可以向各位老师学习,非常荣幸!衷心感谢校领导和文科处长期以来的关心、指导!谨此向各位老师做个汇报,敬请指正。

时光飞逝,我2003年进清华大学任教,一晃18年过去了!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感觉自己还在学习的路上。18年来,我一直在清华讲授两门本科生:《国家安全概论》《日本研究》;讲授两门研究生课:《国际战略分析》《日本政治经济外交》。同时潜心从事国家安全理论和日本方向的研究。2006年以来,在清华大学完成的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次(一次是参与合作的成果)、二等奖一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一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文库,一部专著入选教育部社科文库。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清华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严谨科学的治学氛围,以及院系、文科处、图书馆、后勤等各方面的支持、协助与保障密不可分。因此这些奖项不仅属于个人,而且属于清华大学。谨此感谢清华!感激清华!感恩清华!在此,我想和各位老师、朋友们分享三点心得管见:

如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首先,研究选题要贴近人民、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具有前瞻性,努力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

其次,不急功近利,不讨巧,不被名缰利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钻研学问,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

再次,学术为民,笔耕不辍,毕生磨一剑。“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今。”清华大学校歌中的这句歌词,是我们治学的一个座右铭。

最后,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国家、社会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解放思想,勇于尝试跨学科的探究,而研究成果的发表则要考虑在国内外产生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近年来,国家安全学已被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同等重要。伴随中国发展壮大,国内外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将持续增大,抓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已经成为中国各级领导面临的重要任务。可持续安全是我们的原创性安全概念。可持续安全观已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中国倡导的全球新安全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可以把可持续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作为国家安全学理论的学术增长点之一,加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使其对国家安全决策和全球安全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与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但有时在时间、精力的分配方面是有矛盾的。有些人比较善于从事教学,有些人更擅长科研,也有的人两方面都很强或都遇到困难。人要努力扬长补短。

首先,要努力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这是作为学校的研究与职能部门研究的根本不同之处。教学与研究是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

其次,任何把研究与教学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研究是要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艰苦脑力劳动。对于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的教师而言,平时的研究实际上也是间接的备课。教学过程有时就是分享自己平时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前沿的收获或困惑。

再次,教学至少包括课堂授课与课下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毕业论文两部分。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及写作能力并有责任心,才能辅导好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尽管指导学生论文不会纳入精品课的课堂教学评估,但据许多同学们反映,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最多,进步的实际感受最深。一篇优秀的学生论文,有时要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10遍。这对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治学态度也提出很高的要求。我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国家安全概论》课虽然没有申请过精品课,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于2004年提出可持续安全的理论框架,努力使同学们养成“思维的脉搏伴随世界安危而跳动”的习惯。听过本课的本科生期末和毕业论文先后有6篇在专业期刊正式发表,有4篇即将发表。在其中留学生论文占30%。

如何在研究中创新?

我认为,学术创新首先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不同意见,把它作为最好的问题提出,然后满怀学术好奇心地去深入钻研,自我证伪,以求正解、新解。

其次要善于综合、吸收前人和中外研究的成果,结合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推陈出新。要实事求是地做真学问、研究真问题,勇于发现真理和带规律性的东西。学术创新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古,不唯洋,只唯实,在掌握大量事实和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但不搞哗众取宠的抓眼球,博点击,比被引。

再次是创新要有为国家和人民立德、立言的志趣,尤其要善于做跨学科、跨领域的横向知识与概念的联想。原创性理论、观点不是凭空产生的,要努力触类旁通,博采众长。这就如同诗歌创作,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借景抒情,皆为联想。学术创新往往是枯燥、艰辛中带有几分浪漫和发现喜悦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永远在路上。


来源:清华文科

刘江永: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