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罗家德:美好社区的营造逻辑

在前不久住建部建筑杂志社、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长城物业等部门组织的“美丽中国•共同缔造美好社区论坛”上,罗家德做了题为“美好社区的营造逻辑”的演讲,对社区营造的内涵、基于大数据的社区治理意义进行了全面诠释,提出了美好社区的营造应该是左手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右手社区大数据中心和各类算法,再以大数据链接外部各类资源,从而解决“有事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监”的关键问题,并以实际案例阐释社区营造模式。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营造

非常感谢我能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能站在这里,一方面我会觉得有一些意外,但一方面又不是个意外。有些意外是因为社区营造、熟人社区——这些听起来这么慈善的名词,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物业行业中间的新流行,乃至于我今天看到了一应青藤的一个发展过程。我觉得非常的感动,这些已经能够在物业行业中间落地,而且落地的这么的扎实。不意外,当然就是有相同理念的人会走在一起,今天我们就很幸运地走在了一起。

我在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社区营造”。这个是我们清华大学大概从十三年前就已经开始的一个活动。我们在陆陆续续好几个地方,包括四川,包括北京的大栅栏,包括北京的清河地区,都做了一定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间,我们来实行各式各样做好熟人社区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也很幸运的看到了,这些年来政府不断的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文件,其实都在强调什么?都在强调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参与,要“共建”“共治”“共享”,希望做到我们社区的事务不出社区。在这样的一个核心的政策指导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科技赋能。因此我们研究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之后,提出了一个想法,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课程,比如说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就已经改成了社区规划与治理方向,另外也发展社区规划师的研修与认证的课程。那么这方向要做的是什么?

社区规划师的左右手

任何一个社区规划师需要:左手,要有志愿者,有社区社会组织,有一群居民能够出来服务居民,而不再是都是别人来服务你;右手,有大数据,有算法,能够变成系统去在多个场景中间去服务居民各式各样的需求,包括养老的,包括育幼的,包括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包括老人大学、妈妈教室等等。社区里有无穷无尽的需求,我们怎么样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利用算法的手段来满足。背后,我们都知道一个社区绝对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小王国,固然我们希望社区的事情不出社区,但是社区它必然会从后面得到更多的社会的支持,所以有一个数据链可以从社区之内的大数据和算法就直接联系上后面的一些支援单位。

最终我们希望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社区营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叫做“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简单来讲,我们不再希望看到我们的今天的居民,只是说我们有这个需求,但是政府做,物业做,反正都是“你们”做;我们希望看到我们的居民都是我们有了主张,我来负责,最后是我来受益。从我负责,最后又变成了我们一起负责,这就是一个社区营造最重要的精神。

那我们紧接着可以对社区营造有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它是在政府的引导,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公共空间乃至于社会服务外包这类型的经费之下,又引导了很多民间的自发组织,包括了社区社会组织,也包括了一些社会的专业组织进入社区;然后在NGO的帮扶下,终于可以使我们的社区中间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而最后我们能够去解决很多的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过去大概常常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事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监督”。我们的社区中间经常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哪怕小到一些垃圾堆在那里,大家就只会嘴巴讲;哪怕我们有的时候说好,我们终于搞出了一些社区议事会,但是在议事会里,人人带一张嘴,没有一个人带了手,带了张嘴来就都是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请你负责。带了手来的才会说我们需要这个,所以我愿意负责,这件事情就开始行动了。这就是我们期望看到社区终于有朝一日,居民能够不断地走出家门,成为熟人,结成自组织,一起来解决公共事务,终于使得这种“决而不行,行而无监督”的现象消失不见。我们才真正做到社区的事不出社区,而不是社区的事一出现,就打12345。

所以我们希望课程是把社区规划师变成一个在高科技手段下的管理者,他能够动员、组织这些居民的志愿者,又能够使用高科技、大数据算法整合起来解决社区中间的多个场景,不同的服务需求都是它的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么多的场景下,每一个场景有自己的算法,有他自己的系统,最后形成了一套响应系统,能够满足居民的各式各样的需求。

一个成功的案例

我们展开来讲,先讲两个社区营造的案例,用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叫社区营造。我举的一个案例是我的,以及一个好朋友的案例。首先我说说我的这个朋友的案例,他被政府要求去给一个社区做绿化,结果他竟然为了一个绿化,提了一个三年期计划,第一年期叫启动社区计划,第二年期叫推动社区计划,第三年期才叫行动社区计划。第一年基本上就是不断的到社区中间去开各种社区营造的课程,唤起大家对社区的想象,让大家思考社区的未来、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绿化,美好的环保到底要怎么办。第二年大家开始坐下来,就是在规划建筑上有一个很特殊的名词,叫“参与式规划”,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把一个社区中间的各种硬件,公共空间、绿地全部是大家坐在一块,居民一起来把规划图画出来。第三年才变成行动,大家终于开始动手去把这个社区绿化了。那你听到这个案例会不会觉得我这个朋友骗钱呢?就这么几盆花几盆草的事,搞了三年期计划,向政府要了多少钱,然后一年一年的下去,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就是一张规划图,这张规划图是所有居民一起来参与画出的规划图。

其实我的这个朋友真正的意涵是在透过不断的行动,不断的规划,不断的教育的过程中间,逐渐了改变了人的行为。从一开始绿化是你家的事,到最后绿化是我家的事,绿化是我们一起规划出来的事,而且绿化环保变成了我们每一个居民中间生活的一部分,和我们的意识的一部分,这才是最重要的。你看到他们成果是非常简单的,就是空空荡荡的一条沟,最后旁边变成了一排绿色植物,然后就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单调无聊的长廊,加了那么几盆花,还有就是一些本来是堆满垃圾的破烂角落变成了一个小花园,然后有几块大一点的地方,我们把它变成了社区的菜园,星期六、星期天小朋友们可以很高兴的在那里种种菜。你说花了政府三年的钱就做了这一点事,我想如果政府用会计核算的概念去算的话,一定要把我这个朋友抓到牢里去,对不对?但是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当他们的团队离开的时候,这是三年结束了之后居民自己在做的事情,开始做垃圾分类,开始做雨水收集,你会发觉当社造团队离开的那一刹那才终于看见了社区营造的成功:因为居民自己动起来了,因为居民已经有了环保意识,所以居民会想出各式各样更有价值的环保的工作,他们会继续做下去,他们的行为改变了,他们对家园的观念也改变了。

一个失败的案例

那再来讲我自己个人的案例了,这个案例是非常好的一个对照,那当然是自己的失败,说起来就绝对不会伤害到别人。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它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也算蛮好的一个经验,因为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在第一个时间点就跑到了灾区,在很多的村子中间就选择了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社区营造条件非常好,居民原来的团结性就不错,村委书记也非常的认真负责。所以我们选择了投资了一部分的钱帮他们,因为整个村子全被毁掉了,所以他们就在异地进行重建。我们用了轻钢龙骨的建筑方法,得到了抗烈度8级的好建筑,如照片所示。居民非常的满意。

在热火朝天的重建过程中间,我们也是用了社区营造的手法,希望所有的居民不能请包工队,大家是邻里相助,你来帮我,我来帮你。那这个地方也有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他们有“竹根亲”的传统,有互相帮忙的传统,所以就形成了住房建筑换工合作社。连老年人都一起出动,最后盖出了这么漂亮的房子。大家都知道整个的汶川大地震核心地段就是在阿坝州,这个项目最后得到了阿坝州的第二名,是很成功的一次再造。这个过程中间真的是叫有泪有汗,有欢笑也有痛苦。在一个长达一年半的再造过程中间,前半段大家出钱出力,各方面共同合作,展现出了熟人社会中间的这种强大力量,我们都非常的感动。但是后面却发生了一个很好玩的事,就是当他们的房子都盖得差不多的时候,忽然之间喊出了一个口号,叫“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但大家房子盖完了,外面的路都还没铺,那前面的这个水河堤也还没建,绿化也没有。但是这个村子太有故事了,又是8级抗震的房子,还有清华大学的帮助,再加上盖出了这么有民族特色、这么漂亮的房子,于是变成了地方政府的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大家可以看到,短短两个月从一片只有房子啥子都还没有的泥地;两个月之后,照片中大家看到花木扶疏,落成典礼。该来的嘉宾们都来了,有了这么漂亮的绿化,其实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好的一棵一棵树是整个搬进来,漂亮的草坪一次铺下去。

我作为一个社会学学者,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要不断地追踪调查,之后追踪调查的结果就发现,自己努力盖好的房子,于是它那个房子的里面和房子周边的小花园漂漂亮亮;但是外面挖出来的池塘,外面种起来的大树就不会再有人管。然后村支书开始规定了:这一块是谁的责任区,那一块是谁的责任区。时间久了,你会发觉没有责任人的地方就开始脏乱差了。这是人性,这是为什么社区营造这么重要,因为只有你自己努力了,我主张了,我也负责了,哪怕我不是百分之百负责,但是我付出了,我努力了,它才是我的。如果都是“等”“靠”“要”等来的、要来的,摆好了在那里给你的,就不会珍惜了。这就是我们强调社区营造真正的意义。

社区营造理论的发展

那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在这十几年的社区实验过程中间,如下所示,我们也从社造经验中出了非常多的教科书,如下图所示,一一解说一个社造团队一旦进入了社区,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怎么样一步一步下去做,才能把居民自发的调动起来,然后让他们来谈公共事务,让他们开始自组织解决公共事务。

在这个实验、实务和研究的过程中间,我发展了一个中国人的自组织过程的理论,它包括了怎么样在一个社区中间先做人、文、地、产、景、社会需求,以及怎么动员其中的能人,还有怎么调查社区中的社会组织。然后从这种各类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白到底下一步应该找哪些人出来,有可能带动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开始培育它们下一步做种子,就是通过“微公益创投”选择出能人当种子。一开始可能只要半年给个5000块引导基金,大妈广场舞先跳起来了,象棋社先动起来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间辅导他们,一路怎么辅导,一路怎么样做,使他们本来只是高兴跳就跳,不高兴跳就不跳,至少现在变成定期跳舞。第二步,让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账目,开始有自己的说明书,开始有他们自己的团队规章;再进一步它就变成小苗,我们辅导他们能够有自己的宣传册,有自己去外头募款的能力;再下去我们希望他能够登记成为一个社会组织,自己单独的去承接政府的案子。透过这样的一层一层的培训的过程,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长大了。

它长大了之后,就可以开始以更多的引导基金,比如一年三万或五万,引导他们从事公共问题的解决,如长期进行养老的、育幼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的、老人学堂、妈妈教室等等的社会公益工作。在这样的长期培伴与培育之下,我们终于看到有很好很好的志愿者及社区社会组织出来,这些志愿者再坐进社区议事会里时,就都是带着手的,而不是只带着一张嘴的社区议事者。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了左手我们有志愿者,让居民服务居民,而我们作为一个社区规划师,实际上是管理、中介和中控志愿者的力量,当然也包括了刚才所讲的要怎么下去培育,要怎么陪伴,以至于能够让这样的力量慢慢成长。

这就是我们清华大学在推动社区规划师相关的各种课程,它包括了社区社会工作、社区规划、社区营造、培养志愿者以及如何使用大数据的相关课程。

社区营造+大数据

最后我在这里提一下我现在正在做的社会计算相关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把社会计算和社区营造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社区里有很多个需求场景,比如说老人在社区摔跤了,我们有没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一种非专业人员使用、便携式的急救医疗设备—-编者注)?有没有志愿者或者受过训练的人,能够在4分钟之内提供帮助?我看到一应云已经有这样一个技术,就是如果老人在家里摔倒,我们可以通过监控看到变成火柴人的图像,所以就可以通过一套算法,能够去很好地把这类人在公共空间摔倒的情况立刻抓到;或者是我愿意把自己家里的这个情况提供出来,我愿意放弃一定的隐私,变成火柴人摔倒的一个场景抓到。这就是一套算法,于是可以立刻通知志愿者,立刻再通知保安或居委会,最后必要的时候赶快通知三甲医院。

我们国家的医疗改革正走向社区大健康的概念,包括了医联体、分级诊疗、转诊制度、医疗下沉、全科医师,其实这一系列医改的目标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生了病才到三甲医院,而是要让三甲医院能够前伸,跟前面的社区整合,到最后变成一个社区大健康的概念。靠著智能家居、手环、手机等设备可以监控(出于患者自愿申请)著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让预防胜于治疗。

相同的,我们可以看得到,比如说这节能方面,有个案例里,各个家庭都有太阳能发电,然后在社区中间自己满足自己社区的能源需求,各家多馀或少缺可以在社区大数据中心里调度。

我们再来看一下养老,我们可以在养老中间提供了这么多的服务,如问安服务、送饭服务、洗浴服务,也有老人的活动中心,老人课堂,还有日托中心、长照中心,可以接受社区嵌入式全托服务和喘息服务。治安更不在话下,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很好的识别技术,可以立刻知道危险;然后社区有守望相助队,最后我们还有公安单位。

从社区大健康、应急服务、养老、环保以及治安的例子都有层层响应的体系,从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到社区内的专业与政府团队,到社区外的直接支持中心,如大健康的三甲医院,养老的长期照顾中心,治安的派出所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的社工站等等。

所以说,每一个场景都变成了一套算法,一套算法又要接上一个系统,启动层层响应──从志愿者到其他的治理单位,到社区外的各种资源,通过数据链的对接,形成了一套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方法。


来源:南京城市更新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