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从传统课堂到 “行走的课堂”:社科学院的思政课程创新实践

2025-05-2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大学课堂作为知识传授与学术交流的主阵地,在 AI 时代的浪潮冲击下,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深刻影响着教学模式,也在重塑师生关系和学习生态。因应上述挑战,2025年新学期,社会科学学院积极探索,打破固有框架,推出了“无问西东 - 行走的课堂”, 将课堂的边界从静谧的校园延伸至广袤无垠的社会天地。其现实意义深远——不仅是对清华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教学科研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路径,让知识真正 “活” 起来,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项目名称源于:“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歌中的这句经典名句,承载着清华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理念,也为 “无问西东 - 行走的课堂” 赋予了灵魂。

“行走的课堂” 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教师、校友、新媒体工作者等来自社会各界的参与者。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们汇聚于此,构成了一个多元思想交融的生态系统。学生们像海绵一样,从教师那里汲取专业知识的养分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与校友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战经验,为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教师们则在与各界人士的深度对话中,如同推开一扇扇新的窗户,拓宽了学术视野,敏锐捕捉到全新的研究方向。新媒体工作者凭借其精湛的传播技能,为实践成果插上翅膀,助力其广泛传播。这种多元参与,让大家能够从不同维度深入了解社会,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各方思想相互碰撞、交融,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如璀璨星辰,照亮社会创新前行的道路,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行走的课堂” 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经验积累和社会调研的平台,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场。参与者们带着问题出发,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在5月10日至11日 “无问西东 - 行走的课堂” 走进山西省孝义市的活动中,社科学院师生以及学院新媒体学友会的学员们携手清华大学93级电子系校友、家乡来客助农团队创始人、村超荣誉村长缪杰共同参与了由吕梁市委指导、孝义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主办的“山西村超”等系列活动。一方面,在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山西站开幕式现场,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助力解决当地文旅事业推广难题。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探寻传统技艺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并探索优化方案。通过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整合各方资源与智慧,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可执行方案,真正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切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校友缪杰表示, “行走的课堂” 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实践意义的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学习场景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天地。他特别肯定了活动在助力地方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 “山西村超”“山西面食争霸赛” 等系列活动中,通过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切实帮助当地解决了文旅事业推广难题,同时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与传承创新路径,真正实现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为地方社会发展贡献了切实力量。

新媒体学友会学员刘语熙表示,很高兴这次能够跟随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来到孝义,希望能通过无问西东的项目持续深入到每一个城市,从城市的毛细血管开始,其体会中国城市的美。

社科学院博士生方凌艺表示,这是一次开展社会调查的宝贵机会,能近距离地接触自媒体内容生产从业者,观察他们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深入基层和地方的一个良好契机,去观察和思考基层政府的运行逻辑。而将互联网跨越时空的新媒体与地方本土性结合起来,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理解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至善书院学生周一诺表示,这次活动提供了近距离观摩自媒体达人生产过程的机会,加深了自己对新兴互联网业态的认识。一方面,作为自媒体产品的消费者,了解了自己平日浏览的图文、视频之所从来,感到兴奋又新奇。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的研习者,在与达人交流的过程中,观察到新媒体产业链中各方主体间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与权力视角下的复杂互动。这既是宝贵的田野资源,为自己日常学习的理论知识补充生动的现实材料,又是一种激励——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使自己愈发认识到我作为有志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社科学院充分意识到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自 “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 开始,学院便致力于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社会行动者网络建设。通过不断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一网络建设,不仅为 “行走的课堂” 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构建了长效机制。在这个网络中,不同背景的参与者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

“行走的课堂” 聚焦两大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其一,在 AI 时代,传统课堂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消退,“行走的课堂” 通过新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其二,任何社会问题都需要来自多个学科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多元参与,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行走的课堂” 打破传统的学科藩篱和社会界别的限制,汇聚多元智慧,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案。

“行走的课堂” 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清华社科学院落实 “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育人理念的有力见证。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 “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的融合模式,推动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地方社会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在这条创新发展之路上,学院将继续砥砺前行,在探索中不断突破,在创新中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清华方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兼具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让知识在行走的足迹中绽放耀眼光芒,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彰显非凡价值。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