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产业委员会成立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举办

2025-05-23

5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产业委员会成立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甲所第三会议室举行。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界50 余位嘉宾线下参会,25位嘉宾线上参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蔡继明教授主持。

蔡继明主持会议

蔡继明指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24年3月,清华大学和新华社启动共建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的协商工作,同年12月31日,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5月14日,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清华大学主楼顺利揭牌。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社科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文科处处长杨永恒担任,同时,研究院还设有专家委员会和产业委员会,标志着筹建工作基本完成。

研究院院长助理杨铿宣读“两委会”名单

会议首先宣读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和产业委员会名单。专家委员会共38人,“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教授担任荣誉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包括洪银兴、盛斌、张翼、史丹、黄群慧、洪永淼、黄益平、杨瑞龙、刘耀彬、黄泰岩、王振中、焦方义、沈坤荣、安同良、蔡跃洲、唐杰、林木西、程霖、汪旭晖、韩保江、周天勇、周文、常修泽、李舒、欧阳日辉、臧旭恒、杨蕙馨、刘澜飚、胡海峰、刘涛雄、孟庆国、汤珂、李稻葵、田轩和徐恪等36位知名专家学者。产业委员会由以下5人组成:副主任戚仁慧、张寒松和贺英,委员郑介甫和江济良。

戎珂致辞

戎珂、蔡继明向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戎珂、蔡继明向产业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戎珂教授致辞,并与蔡继明共同为现场的专家委员会和产业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张卓元致辞

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张卓元教授发表视频致辞,对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的正式揭牌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议题已展开广泛研究和深入探讨,涌现出诸多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加快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均具有积极意义。他强调,在此背景下,由新华社和清华大学两大权威机构联合共建的研究院应运而生,正当其时。

白重恩致辞

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白重恩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实现持续创新不仅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期待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术优势与智库职能,产出更多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并形成科学精准、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建议,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决策参考。

蔡继明表示,研究院旨在依托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综合学科优势,与计算机等理工科院系跨学科交叉合作,从微观企业创新、中观产业升级、宏观经济增长等多维度推进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并为创新驱动型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为此,研究院宣布正式启动“中国独角兽企业综合评价与培育项目”。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组织实施,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作为支持单位共同推进。

两委会委员就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

王振中发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指出,当前新质生产力领域已经发表了两万多篇相关论文,但更需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为了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都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可以将注意力也放在这些问题上。

洪银兴发言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银兴发表视频讲话表示,需准确区分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关系,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大方向:一是用先进科技推动产业升级,二是以新的生产力来替代部分人类劳动。他以人工智能为例强调,其技术应用可替代部分复杂劳动,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未来就业压力显著,亟待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传统手段难以突破的问题,实现 “新质生产力” 与 “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有机统一。

李稻葵发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新质生产力研究院肩负两项重大使命:一是通过各类政策建议阐述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二是从学理上阐述清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例如,解释新一轮生产力代表人工智能和旧的生产力如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的不同等。

蔡跃洲发言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蔡跃洲提到,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已取得显著成果。同时,中国社科院也拥有一流的学术团队,包括吴敬琏教授等著名经济学家。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强合作,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刘澜飈发言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刘澜飚表示,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尤其关注解决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提升传统生产力,如何利用好金融领域的工具来支持科技创新。

欧阳日辉(左)、焦方义(右)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提到,新质产生力的研究基础包括政治经济学价值分配理论、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经济学等,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的新兴学科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和理工科跨学科合作优势。黑龙江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焦方义表示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并提议未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构建全国新质生产力研究联盟。

李舒(左)、程霖(中)、沈坤荣(右)发言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从“时代之需,服务国家战略”“学术之先,创新经济和转型”“领军之智,团队优秀”三个维度高度肯定了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成立的积极意义,并提出构建战略科学家队伍和战略决策专报库、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估体系以及加强制度研究等三点建议。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程霖则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力理论发展演变的思想史研究,深刻揭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创新之处。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提出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研究院可以关注增长理论,同时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等代表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戚仁慧(左)、张寒松(中)、贺英(右)发言

产业委员会成员也就新质生产力和产业的关系发表了各自见解。副主任委员、湖南贝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问戚仁慧希望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产业委员会将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实际创新和实践,助力培养各产业劳动资源。副主任委员、石家庄汇融合作银行董事长张寒松强调金融与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汇融农链的模式。副主任委员、北京象牙塔网络安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英表示,自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参与者希望在产学研融合指导下为企业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郑介甫(左)、江济良(右)发言

千村复兴(北京)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介甫委员指出,如何让新质生产力促进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是一个关键问题。江济良委员也就智库培育、资源利用以及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提出建议。

李艺铭(左上)、刘乐易(右上)、曹越洋(左下)、熊柴(右下)发言

会议随后举行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实现形式”的开题报告会。探讨了数据何以成为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素、数据要素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路径、数据要素价值贡献的度量、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等方面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艺铭、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刘乐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曹越洋、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熊柴分别代表四个子课题组归纳了数据要素的四个主要特性与类型划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角度深入剖析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机理并构建两种包含数据产品或数据要素的生产函数,系统梳理数据确权、数据权限、数据分配原则和数据分配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数据要素作为一种全新生产要素对理论创新的挑战和机遇。

洪永淼(左)、蔡跃洲(中)、欧阳日辉(右)发言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对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洪永淼指出,数据要素作为生产要素中一种全新的要素,具有诸多独特点,应重视由此引发的理论创新。当前包含数据要素的生产函数构建多参照传统生产函数形式,会存在较大缺陷,关键问题在于探寻其微观基础。测度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是课题中的关键问题,不同统计方法导致传统生产要素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占比的结论差异巨大,目前在该方面的理论构建较少。他建议从大型数据公司、高科技上市公司等的价值案例分析入手获得启发。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蔡跃洲对开题报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数据要素的规模报酬并非必然递增,实际可能呈现先阶段性报酬递增后边际递减的 “倒 U 型”,未来可考虑采用分段函数构建生产函数;二是数据要素的融合性更为明显,需关注其与一般生产要素融合性的差异及共性;三是需提炼数据参与价值创造的特别机制,梳理其区别于传统要素的价值创造逻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指出,可从新质生产力和数据要素分配角度分析数据特性及运营规律,相关政策研究、政策落地要与理论研究深入结合。同时,应从宏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微观(对企业利润、运行的作用)两个角度考察数据要素的作用;数据要素分配实现形式的研究属于制度设计问题,应更多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减少法学领域的过多涉及。

全体线下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供稿: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