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上,经济学研究所教授蔡继明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以自身经历勉励同学们一以贯之地秉持做人的诚实、做事的恒心、做学问的赤诚,成为真正“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止无愧于人心”的清华社科人。

老老实实做人 兢兢业业做事 扎扎实实做学问
蔡继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热烈祝贺社科学院2025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旅程。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从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到十年寒窗的求学生涯,从四十年的杏坛耕耘、教书育人,到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届民进中央常委,近三十年的参政议政、共商国是——我深切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头衔和声望的高低,而在于做人、做事、做学问能否始终坚守逻辑一致性的原则。在此,我想以“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为题,与毕业生们以及在校的同学们共勉。
第一,做人应诚实守信,知行合一
同学们,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人”,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信。二十年前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期间,曾将一位赴美访学的同行介绍给我的前房东,一位华裔美国人,然而,这位老兄未履行租房协议便不辞而别,这让我非常内疚。为了补偿因房屋空置而造成的损失,我向房东寄去一张支票,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前房东不仅没有兑现那张支票,还相继接受了我推荐的另外两位房客,其中一位就是我院经济学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位房东还主动到我后来的住所免费为我理发,并在我访学结束时亲自开车送我去机场,我也在他们回国探亲时尽可能地提供了帮助。
“靠谱”,这个看似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实则是对人最高的赞誉。在座的各位同学脱下学位袍走出校门依然是“清华人”,这是你身上永远无法撕下的标签,名校毕业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希望每一位清华人都能成为他人眼中最靠谱、最值得信赖的人。
我想将泰戈尔的诗稍作修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从“知道”到“做到”,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同学们在清华学习社会科学,不仅要放眼全球、经世致用,更要秉持关切社会、力行实践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第二,做事要持之以恒,行胜于言
参政议政三十年,我坚持反映社情民意,曾连续23年撰写提案、议案和建议,致力于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断完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被媒体称为“土地委员”和“土地代表”。我深知,这些提案和建议未必都能在短期内落实,但认真做对的事,贵在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但求无愧于心。脚踏实地,行动起来,远比坐而论道更有力量。
第三,做学问须秉持科学精神,不随波逐流
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忌功利与摇摆。早在1988年,我就与我的博士生导师谷书堂教授共同提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尽管该理论曾一度受到质疑,但我始终初心不改,潜心研究40年,与我的团队创立了广义价值论,进一步揭示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使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发现真理,还要勇于坚持真理。
我有一位忘年交,自然资源部的一位离休老干部,郑振源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数十年如一日关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经常与学界后辈交流,虚怀若谷、与时俱进,而且笔耕不辍,去年将自己近10年的思考总计60万字集结出版,令人感佩至深,堪称我辈楷模。我197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健康工作50年,希望自己能像郑老一样继续为国奉献、永葆学术活力,同时,也想将我对自己的这份期冀传递给在座的同学们,希望你们时刻将社会责任、科学精神铭记于心、砥砺前行。
同学们,今天从社会科学学院毕业,意味着你们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思考者、实践者和引领者。无论未来选择何种道路,请记住:做人的诚实、做事的恒心、做学问的赤诚,必须一以贯之。逻辑不一致的人生,终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而始终如一的坚守,才能让生命在岁月中淬炼出光芒。
最后,愿你们以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格言为镜,以逻辑一致性为尺,在纷繁世界中坚守初心,成为真正“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止无愧于人心”的清华社科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