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16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携手日本国际大学共同举办“数字民主:新型代表、参与和治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政治学系张开平副教授课题组主办,聚焦数字协商、AI与民主决策、算法公平等前沿学术议题,汇聚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黎世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十余所国际知名高校的顶尖学者授课,吸引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德国、西班牙、越南、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埃及等国家约80名本研学生和地方官员学习。
8月11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杨雪冬、张开平为开幕式致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中国、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和爱尔兰等地的创新民主治理实践案例,组织学者学生实地参访清华园街道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介绍北京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成都市数字化参与式预算等案例,向世界有力传播中国数字民主与治理的前沿实践,增强了国外学者学生对中国之治的认识理解。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阿肯·冯教授,迪肯大学阿尔弗雷德·迪肯讲席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何包钢作主旨演讲。阿肯·冯教授以“协商、民主与数字化”为题对协商民主的概念与发展趋势做全景式概览,提出从传统媒体到大语言模型时代的公共领域转型问题。何包钢教授着眼中国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基层民主实践,指出伴随中国数字治理跃迁而涌现出一系新的数字参与形式和工具,呼吁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的数字协商机制。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务长讲座教授、公共科技实验室主任张玮玉以“公众对替代蛋白质食品的协商参与”为案例,介绍如何结合在科学传播之中引入公众协商,提升公众对新兴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素养。苏黎世大学及日内瓦大学高级研究员Francesco Veri博士团队展示了利用大语言模型模拟公众协商的实验方法。张开平介绍了基于成都市数字化参与式预算的研究,为检验数字协商理论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双聘助理教授贝利·佛拉尼根(Bailey Flanigan)博士介绍了借助计算机算法辅助更平等的公众参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迪米特里·库兰特(Dimitri Courant)博士的研究比较了法国与美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公民审议方法的异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党委书记、政治学系教授孟天广分享了数字平台在赋能弱势群体方面效果的实证研究。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Matthew Ryan教授和研究员Katy Tabero博士围绕AI、平台与区块链的民主治理创新潜能进行深入讲解,指出要警惕数字鸿沟与共识缺失等问题。深圳大学副教授吴进进介绍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在政府网站的应用与评估。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研究员Hans Asenbaum博士探讨了技术伦理问题。大连外国语大学郭一宁教授分享了“云场景、云沟通、云知识”等领域的协商创新实践。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研究室(政策法规处)主任付相波介绍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接诉即办工作,展示运用大数据和算法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经验。成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庄明和Francesco Veri博士分别介绍成都市参与式预算案例以及AI辅助协商的数字工具。

师生参访了清华园街道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街道办副主任方仲奇结合生动丰富的基层实务工作,向国内外师生展示算法如何助力高效回应居民诉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会议还举办了博士生论文工作坊与AI协商模拟。
8月14日-16日,与会师生共同前往日本国际大学,继续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数字转型与制度创新等前沿议题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探讨。


供稿:张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