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新生代表、2025级经济学硕士罗震宇分享了自己从物理领域重返社会科学初心的追梦历程,呼吁同学们不忘最初对社会科学的纯粹热爱与宏大问题的好奇,在清华百年学术传承中倾听内心的“繁星律动”,以等待与希望积蓄实现梦想的力量。

初心未远 前路正长
罗震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经济学专业2025级硕士新生罗震宇。能够作为新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我深感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生,向一直关怀和支持我们的老师、家长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还记得,当年步入大学校园,甚至更早在中学课堂时,心中的愿望与梦想吗?它们是否依旧延续至今?
我的梦想始于彭慕兰的《大分流》。初中时,偶然听到与我同名的媒体人罗振宇推荐此书,让我懵懂地翻开书页,从此沉醉于浩瀚的历史社会科学之中。
然而,因物理上的优势,我在高中与本科阶段始终走在理科道路上。在他人眼中,我是一名尚且优秀的理科生;但也正是这种期待,使我逐渐遗忘了心底关于社会科学的梦想。记得本科伊始,我的志向只是把物理当作跳板,期望在量化、数据科学、计算机或工程领域找到一份体面的职业。
幸运的是,阅读的热爱始终相伴,我日常中最重要的快乐,一直来源于历史和社会科学的阅读。更幸运的是,在经济学辅修的课堂上,我的热忱被徐志浩老师发现,他向我展示了作为学术研究的历史社会科学世界,也为那时迷茫的我架起了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
从物理重返社会科学,是我第一次真正走回那几乎被遗忘的初心。正是对热爱的坚守,以及恩师的指引,让我重新燃起了追随梦想的勇气与可能性。
自第一次参与徐志浩老师的研究助理工作,至今已有三年。从第一篇经济学论文开始,我怀着极大的兴致,沉浸于制度与历史的丰富图景之中,惊叹于理论模型的精巧,遐想于实证结果的启迪。然而,与这些璀璨相比,我最初的研究尝试不过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数据发现,更多是出于升学所需,而非真正的热爱。我无法在报告中回答“这有什么意义”,也难以在简历上称之为“研究兴趣”。
不知不觉间,我再一次将最初的热爱埋藏心底,面对现实戴上了一副名为成熟的面具。我思考的,是“怎样的研究能在保研前完成?”、“现成的数据能写出怎样的论文?”而忘记了,那份最初让我走进社会科学世界的真正理由。
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已共同站在研究生的新起点上。回首本科阶段,一路的幸运与持之以恒的热爱,让我得以再次拾起那一度被掩埋的梦想。而今,当我即将开启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新篇章时,我愿再次回到社科梦想最初的模样:那是对历史社会科学宏大问题的执着,那是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路径的好奇,那是对“什么样的研究能让我真正心潮澎湃”的不懈追寻。
这将绝非坦途。它需要对当代中国与世界重大议题的敏锐洞察,也需要我们对人类历史经验与智慧的广博积累。坦率而言,我距离心中理想的学者,仍有巨大的鸿沟。然而,那份自幼延续至今的热爱,始终赐予我直面一切困难的勇气。
Galor教授是给予我最深启发的学者之一。他在《人类之旅》中写道:“历史深远地影响了我们的选择——正是那些深层的根源,引导着人类从停滞走向繁荣。”他著名的统一增长理论也传达着,即便在漫长停滞的表象之下,深层的变革力量也在悄然积蓄,直至某一刻厚积薄发。
或许,不仅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亦是如此——我们都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它可能荆棘密布,甚至令人一度畏惧,但正是那份深藏心底、持之以恒的热爱,正在悄然积蓄着实现梦想的力量。正如徐志浩老师赠予我大仲马的一句话:“人类所有的智慧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等待与希望。” 这或许正是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时最真实的写照。
承受着不同困境与迷惘的我们,有幸相聚在清华社会科学这段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学术传承之中。或许此刻的我们仍有迷惘,或许最纯粹的梦想曾一度被遗忘,但愿在社科学院这片星汉灿烂的历史与当代交织的天空下,都能听见那指引方向、赋予勇气的繁星律动!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业精进、梦想成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