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2024级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社科学院研会主席田佳霭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分享了在社科躬身学术、服务社会的成长体悟,鼓励新生既潜心穷理致知、洞察时代议题,也勇于走向田野、回应社稷之需,在知行合一中践行清华社科人的使命与担当。

穷理观风云 赤心怀寰宇
田佳霭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科学院24级博士生田佳霭,非常荣幸作为在校生代表欢迎各位新同学的到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社科学院所有在校研究生,向各位新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与最诚挚的祝贺。今天,对你们而言,既是人生的里程碑,更是关于成长、探索与担当的新征程的起点。
一年前的我,初入清华园,既满怀对学术的向往,也带着对未来的些许迷茫。或许此刻,你们中有人在思考如何融入新的环境,有人担心学术道路的挑战,有人追问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连接。——请相信,这样的心路,我们也曾经历,也将在清华的岁月中,一步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在清华探索与扎根的几点体会。
第一,躬身学术,穷理致知,洞察时代之变。
社会科学,是理解人、社会与世界关系的学问。在社科学院,我们用经济学的模型解释发展逻辑,用社会学的田野走进社区生活,在政治学的思辨中理解制度的力量,依托体育学的实验探寻健康之道,借助国际关系学的推演,揭示大国博弈、全球治理与文明对话的复杂图景。至今,我仍清晰的记得,在我的第一堂国际关系学的专业课上,老师并未直接讲授理论,而是向我们抛出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尽管安全危机频发,为什么冷战后东亚地区始终能维持和平?”这一问题启发了我,让我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增长,始终始于对异常现象的追问。社会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关注现象背后的“为什么”,正是那些经验事实与既有认知之间的张力,那些理论预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推动我们不断观察、反思与创新。由此,我们得以深入解读个体行动背后隐藏的社会逻辑,同时又能超越个体与局部的视野,去审视并叩问时代洪流深处的宏观脉络与内在动因。
第二,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关怀社稷之需。
“行胜于言”是清华人的实干精神,“社稷担当”是清华社科人的使命底色。2025年寒假,我作为队长,组建队伍回到家乡贵州开展社会实践。在贵州修文,我们探讨阳明文化如何从“知行合一”走向“文旅融合”;在安顺,我们分析古老地戏怎样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生;在黔东南,我们学习到何为乌东村的“三民共治模式”,也辩证思考“西江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可复制性与适应性。我们目睹了数字化浪潮对山区经济生态的重塑,也感受到文化自觉如何成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些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书斋中的思辨,而在于能否扎根土地、回应时代,以专业之力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社科人的温度,就在于心系社稷的真挚情怀,在于扎根大地的学术追求,在于以社会情怀、科学精神回应时代需求的使命担当。
第三,任重道远,和合共济,回应世界之问。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国家间竞合并存,文明间融撞共生。作为社科人,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发展,也应放眼全球,以批判之思审视国际秩序,以建设之志探寻人类共同未来。今年暑假,我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完成博士生必修实践。同行的队友来自电子、环境、计算机、生医工程等不同学科,他们能够以专业技术直接助力实际需要。而面对司法鉴定这一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作为一名国际关系的学子,我曾困惑自己能否有所实际贡献。但很快,我发现了学科交叉的可能性——通过开展司法鉴定标准的国际比较,我逐渐理解了国际规则、跨国治理与标准对接的重要性。正是在微观标准的比对与衔接中,我深刻体会到:国际规则并非悬浮于宏观叙事之中,而是凝结于每一个技术参数与程序正义的细节之间——全球治理的理想,往往诞生于细微之处的对话;全球胜任力的实践,始于宏观之思辨,也蕴藏于躬身实干的细节。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都能在清华园,既能埋首经典、穷理致知,也能走向田野、躬身实践;既拥有洞察时代的眼光,也保有关怀社会的温度,更不忘以青年之志,勇敢回应世界的呼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