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政治学系副教授张开平以“在归来与启航之间”为主题,通过回溯清华与哈佛的学术渊源,鼓励同学们在中西贯通中葆有人文关怀,寄语新生勇于研究真问题、突破知识边界,并珍惜身心健康,以热爱与专注书写人生,在思想的启程与归来之间照亮未来的世界。

在归来与启航之间
张开平
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2025级研究生新生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由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请允许我代表学院的导师们对你们的到来致以最衷心、最热烈地欢迎!你们的加入让清华社会科学——这个历史光辉璀璨的学术共同体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欢迎你们!
从这一刻起,你们将踏上一段全新的学术旅程。这段旅程,不以功利为指引,而以真理为召唤。它满是未知,或许荆棘丛生,却也因此独具浪漫。正是这条道路,将引领你们勇敢地拓展知识的边界,以科学为擎,穿越未知,抵达“求真”的彼岸,最终点亮属于自己的思想光芒。
接到学院通知由我做教师代表发言的时候,我尚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这是我自2009年从清华本科毕业,海外留学九年,2018年回到母校任教之后的又一次归来。今天,也是在座的同学们研究生生涯扬帆起航的时刻。在归来与启航之间,作为校友和导师的我,与在座的你们有种特殊的缘分。因为,每次启航都是一次重新的自我定位和精神转换,而每一次归来,都在孕育新的人生序章。正如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T. S. Eliot)所说:“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这篇演讲的第一稿是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写成的,那就让我从这一年“在哈佛园发现清华园”的故事讲起。在燕京的这一年,我住在离哈佛广场不远的一栋建于20世纪初期的红色砖楼。如果把时间拨到1967年,我在下楼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位不爱跟人打招呼的中年女性,她的名字叫张爱玲。
我走下楼,穿过花园街,把时间拨到1944年的某一天,可能会遇到一位戴着圆边眼镜、夹着皮包的教授,他正在开设一门叫做《中国思想史》的英文课程,这个人是胡适。
胡适身边常围着一群年轻的博士生,其中有一位几年前从清华经济系本科毕业。这一年他三十岁,正在攻读经济史和制度史,是四年级的博士生。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特意到燕京图书馆的特藏室查阅了他读博士时的日记副本,一窥那时的学生是如何度过研究生时光的。
1944年1月14号,他写道,“11:00,始上威廉泰尔课,觉难。1点,小睡,下午4点念德文。”“3月9号,中午12:30,读陈寅恪书大意毕。下午1:30,看康内尔复印资料。晚上访歌咏团。”“8月4日,天大热,早8点上课,10点上课,3点-5点,听蒋廷黼、陈序经讲演,晚饭后到赵家(他说的赵家是赵元任)。”
“1945年1月8日,代胡先生改试(这是做助教)。下午1:30,继续翻译。找人改英文。1月9号,作论文题目。”“3月1日,8:30,到图书馆,11:00,打字,钱货之部两页。围棋负二,象棋胜三。”读书、翻译、打字、做助教、社交和娱乐活动,看起来一百年前的研究生生活与我们今天没有太大差别。
两年后,这位同学终于写完了博士论文,题目叫《晉書·食貨志譯注》,幸运地留校任教。五年后,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及信贷简史》等相继出版,他的名字叫作杨联陞,后来他毕生担任哈佛远东系教授。
继续穿过哈佛园,我会路过一块石碑。时间拨到1936年,恰逢哈佛三百年校庆,中国校友会集体捐赠,胡适为它题写:“文化为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以兴也系于文化,而文化之所以盛也实系于学。”
在这里我可能还会偶遇一位青椒,他师从曾任清华历史系系主任的蒋廷黼,几年前在中国为博士论文做田野,还曾经在清华经济系短期教书,他的中文名是梁思成取的,叫费正清。
出了哈佛园再往前走,会看见一栋黄色的小楼。时间拨到1920年,有一位住在这里的博士生靠公派留学出国,时局动荡,他收不到生活费,每顿吃炒腰花,用省下来的钱买书。他不爱社交,选的净是冷门的课程,比如梵文和巴利文,这位博士生叫陈寅恪。八年后,他回到清华教书。在这里,他指导了一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租庸調到兩稅法》,这位同学就是杨联陞。
与陈寅恪读书同期还有位读政治学的同学,他拿到硕士学位,但因为父母年龄大了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就回国了。后来他担任清华政治学系的主任,组织了中国政治学会,他的名字叫浦薛鳳。
从波士顿坐车到昆西,时间再往前拨到1915年。这里的小楼里住着一位一年级博士生,他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题目叫“Continuity: Study in Methodology”(《連續性:方法論之研究》)。两年后(1920年),他回到清华任教,住在照澜院,五年后,他成为国学院最年轻的导师,这位同学叫赵元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学术基因,清华社会科学有中西贯通、文理兼备的传统。学者学生都有着超出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既熟稔西方理论和前沿,又对中国的场景问题有独到的创见。钱颖一教授和李强老院长在《老清华的社会科学》一书中总结道,他们有四个共同特点特别突出:“(1)科学的研究方法,(2)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标准,(3)注重对当时中国问题的研究,(4)独立之精神”。
正因如此,清华与哈佛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的河口,更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崛起与西方汉学传统交汇的重要源流。行走其间的那些学人,当年也和在座的你们一样,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从中国出发,与时代共呼吸,心之所系,仍是那片熟悉的土地和人民的命运。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里扎实读书、潜心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本功。我想,他们在异乡的寒冬长夜里,一定也曾和你们一样,为毕业论文的写作辗转反侧,深深关注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也曾忧心自己的工作和前途。
一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读书与求学经历能告诉我们些什么?我想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无问西东,敢于研究真问题。
在燕京学社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副书法楹联,上书“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幅楹联由晚清帝师陈宝琛书写,与我们清华校歌中的“新旧合冶,殊途同归”“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西文化共通,社会科学尤其如此。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历史迥异,然而社会科学学科使用一套普遍认可的科学方法探究可以证伪的理论(如果不能证伪,那就进入宗教、哲学甚至是占星术的范畴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似,使用数据、实验和观察等实证方法,在比较中发现殊同,在变化中探究规律,“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胡适语)。研究成果接受科学共同体的评议,并且勇于承认错误、修正甚至推翻自己的理论,这是求真路上最大的勇气。
你的研究可能从改良或者验证一个成熟的理论开始,但永远不要忘记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发展面临的真问题。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勇气去探究这些问题,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贡献良政善治、经世济民的智慧。
第二,敢于创新,不断突破知识的边界。
在明斋的正门两侧,分别写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来自《礼记·大学之道》,是明斋和它面前的至善路的由来。在明斋大门的另一侧,则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提醒大家:进入研究生阶段,你们的任务不再只是吸收知识,而是要逐步走向独立的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
那么,该如何创新?陈寅恪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创新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于能不能发现前人没看到的问题,用最新的资料和方法去探索它。换句话说,前沿要在新材料、新问题和新方法之中开拓。
其二是善于跨越学科边界,融汇多样的知识与方法。
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之间的交汇处。我们学院的优势,在于汇聚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几大基础学科,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希望你们善加利用这种跨学科的环境,不仅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课程与讲座,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新知。
其三是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急于寻找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好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数据和方法缺一不可。它要求我们葆有智识上的谦逊和好奇心,质疑“理所当然”。我希望大家到书本中去、到数据中去、到田野中去、到中国大地和海外世界去,去发现、去验证、去触摸模型背后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人的行为。归根结题,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社会科学的根本是人文关怀——人类社会如何有尊严、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我希望大家摒弃浮躁之心,守护自己的热爱、专注力和健康。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不再稀缺,稀缺的是你的注意力和判断力。智能也不再稀缺,稀缺的是你独有的思想和精神。GPT 可以帮助你总结文献,却永远无法取代你在逐字阅读中闪现的灵光;它可以帮助你分析数据,却无法替代你对世界独一无二的洞察。
所以,我愿你们,守护好你的热爱,如同爱护你的眼睛一般。论文发表或许能带来外在的成就感,但真正支撑你们走好学术长路的,永远是源自内心的热爱。一个好的学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完整而丰富的人。
我愿你们,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把它真正用在思考与创造之上。在信息汹涌的时代,稀缺的不是数据与工具,而是你的深度思考。学问从无捷径,你们要守住属于自己的认知资源,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果敢地做减法。
我愿你们,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不要过早成为校医院的常客。思考不必局限于书桌前,它可以在你听讲座、上课、运动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自然涌动生发。更请你们不要独自背负压力,学会及时地寻求帮助——你的导师和同学都会与你并肩而行。如台湾作家齐邦媛所说,学生是老师的精神后裔与隔代知音。记住,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健康、家人、朋友,才是铺就你人生的基石。
今日的世界,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你们注定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书写者和定义者。让我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们!
我愿你们,在未来的几年里,尽情享受这一段清华园的珍贵时光。在一次次思想的启程与归来之间,格物致知、日拱一卒!我愿你们,眼中有星辰、心中有热爱、早日破茧成蝶,自成光芒;愿你们的光芒,照亮未来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清华社会科学的精神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李若虹:《从中亚古道到新大陆:哈佛汉学史话》
2.葛兆光:《在哈佛回望学术史》
3.钱颖一、李强:《老清华的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