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杨雪冬做客社科大讲堂 探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及其现代化

2025-10-13

9月25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杨雪冬做客社科大讲堂,以“当代中国基层治理及其现代化”为题,为线上和线下共计200余名师生讲解了中国历史传统和中共在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基层治理经验,以及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运行及其现代化。

主讲人杨雪冬

讲座伊始,杨雪冬以生活场景为引,分析了“基层”与“基层治理”内涵的演变。在中文语境中,“基层”是与“上层”或“高层”相对的概念,后逐渐从建筑领域延伸至社会政治领域,尤其引用到国家治理的分析中。杨雪冬认为,基层是离我们最近的国家,基层治理的目的是在我们身边建立良好的秩序;基层的组织形态有乡镇和村、单位、街居等;基层党组织呈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状态;基层治理中既有国家正式的权力,还有很多非正式的权力;基层治理的资源既有国家财政的,也有自筹资源;基层治理中是多元主体的;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层党的建设、基层政权的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基层社会治理,还有各种新就业群体的管理;从学术角度对基层的分析也有不同方式。

杨雪冬讲解了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传统。我国古代对基层治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形成了一些很重要的治理方法,如编户齐民、士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形成了地方官员、士绅和胥吏的三元互动关系。学者在对中国传统基层治理的研究中提出不同见解,如政不下县、双轨制的分层治理、官民共治、代理人型、吏民社会等。在乡村中形成了“官方”和“民方”两套重叠的制度,逐渐导致“政治双轨的拆除”和“基层行政的僵化”。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基层治理中非正式的制度压倒了正式制度,呈现出双轨的失衡现象。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面临很重要的问题是制度的叠床架屋,制度过密会束缚人的创造力。

接着,杨雪冬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在带来人民夺取政权过程中形成的基层治理小传统。这个小传统的核心就是如何把松散的社会组织起来,实现有效的行动。共产党创建了军队,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实现了对军队的政治治理,通过党内的有效组织,提高了党的团结和行动力,并且通过多种机制将社会有效地组织和动员起来。比如,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开展学习,统一思想和行动;树立模范,开展试验,,解决经验不足问题;通过资源集中,工作中心化,解决资源有限问题;以及通过工作重心的转移,解决内生动力问题,等等。

最后,杨雪冬阐释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原则和挑战。新时代基层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开放性、流动性、多样化、公众权利意识、社会自组织化、代际分隔等变化,带了新旧叠加的复合挑战。因此,当前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将多元的、流动的,分层分隔的社会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社会团结和谐,共同解决各类问题,共享发展与治理的成果。我党目前对基层治理的设计归纳起来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形成了以下原则:1、发挥党建引领,完善体制机制;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3、坚持放权赋能,增强基层活力;4、强化辩证思维,提升治理能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深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影响,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制度的统一性与基层治理的多样性的矛盾,治理多层级与基层单一性的矛盾,任务多样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治理的包办化与参与的选择化的矛盾,工作的繁琐与人员的激情的矛盾。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待规划制定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化和提升。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杨雪冬回应了如何激活基层动力、传统制度的现代化和三型组织建设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2025年“社科大讲堂”第五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孙宇辰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杨雪冬,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系主任。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012)、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领军人才称号(2014)。长期围绕当代中国政治与治理开展研究,力图从制度、机制、能动者等维度立体全面地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国家治理的调整和改进。参与提炼的“压力型体制”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根据中国制度运行特点提出的,具有生动性和生命力的学术概念。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