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谈民族文化保护
2014年11月20日下午,张小军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困境与思考”的精彩报告。张小军教授是人类学与民族学方面的专家,尤其在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方面有重要影响,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小军教授指出,民族文化保护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高度重视的事。张教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观点探讨了我国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他指出,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在过度商业化、盲目城镇化、行政利益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文化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的缺失,也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文化贫困、文化生态失调的现象。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地区发展紧密相关。张教授结合对我国藏区、云南、贵州三个民族地域的研究,认真反思了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并分析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人类发展相结合、拥有天赋权利并不可侵占、不可买卖和适度商业化等。张教授还向同学们分析了少数民族扶贫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他强调,文化保护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如何在文化富裕和经济贫困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保护民族文化任重道远,张小军教授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保护民族文化、改善人类生活、推动人类发展做贡献。讲座结束后,张小军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刘兵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谈科学家、原子弹与戏剧
2014年9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科学家、原子弹与戏剧:科学家的形象与社会责任”的讲座。讲座上,刘兵教授以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风趣、形象、朴实的语言风格将一个严肃、重要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并和同学们产生了各种观点碰撞、交流和思考。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刘立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刘兵教授首先提到两种文化的话题,指出其历史渊源是英国著名学者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座。斯诺提出了两种文化的概念,即科学与人文,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和关注。按照斯诺的观察,代表两种文化的两大阵营之间缺乏沟通,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为了增进这两种沟通,提出了金字塔隐喻的模型,并得出了引人深思的结论。接着,刘兵教授讲到了达芬奇既是创作蒙娜丽莎的画家又是能制造军事性武器的科学家的例子,分析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刘兵教授让我们反思,科学技术一开始就蕴含了伦理价值,包括达芬奇自身对绘画的追求以及人们对技术的应用过程。
刘兵教授以戏剧为主线,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世界经典戏剧: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弗雷恩的《哥本哈根》。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话剧都引发了公众对科学家形象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在回顾《伽利略传》剧情以及剧本的时代背景时,刘兵教授将话题引到了原子弹的研制历史,为同学们分析了一段抽象的物理学史。并指出,这段物理学史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的应用,改变了科学家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接着,刘兵教授展示了自己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拍摄的照片,分析了原子弹爆炸遗物带给人们的警示和教训以及引发的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思考。刘兵教授认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事件在科学史上是一个转折点,改变了公众眼中的科学家形象,这在戏剧中同样有体现。于是,刘兵教授讲述了话剧《物理学家》的剧情梗概,并播放了话剧《哥本哈根》的部分经典片段,让同学们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背后的伦理道德、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这三部戏剧讲完以后,刘兵教授展示了自己2013年在日本福岛拍摄的照片,分析了原子能与战争、和平的问题,将话题回到了两种文化的观点上。对于两种文化的思考,刘兵教授引用了萨顿的一个说法:科学是必需的,但只有它却是不够的……科学史证明,科学对任何人和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同时它也证明了科学的不足。
最后,刘兵教授指出,人们对现代科学及其应用的思考不仅体现在物理学家身上,生物学家的形象也引起了高度关注。生物安全、转基因的生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争议不断。刘兵教授希望同学们将问题回归到科学技术研究中,深刻思考其背后的伦理道德和科学家的形象与社会责任。并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刘兵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对此次讲座非常感兴趣,提出了很多与科学家、原子能以及科学技术有关的问题。刘兵教授认真回答了问题。
社科大讲堂第六讲—吴彤畅谈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与文化
2014年3月21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务处共同举办的社科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吴彤教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自然与文化”的主题讲座。
吴彤教授指出,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特别是其中的自然观和文化观,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他认为中国绘画最高的成就是“山水画”,它们充满了精神或者宗教般的理想,是一种特有的“自然”精神的山水艺术。这一研究可以增加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关联与旨趣,可以指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人文研究中挖掘社科问题、如何在传统知识中发现研究题材、更加了解中国人的自然观文化观的意义。吴彤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有其自身所有的特性,它排除了神话与一神论宗教,从而发展出了以自然看自然的方式;它排除了西方二元论“本体与现象”的区分,强调以“属人”的方式看待自然。与西方自然观二元性不同,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三元性——天、人、地。
吴彤教授具体讲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自然与文化,通过程式化与概念化母体、水墨与阴阳、绘画中的人与自然三个层次,结合对数十幅山水画的赏析,全面、细致地呈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与文化。他从直轴式、横向式、三元式三类山水画的特点以及代表作谈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和“水”。向学生们阐释了山水画中的透视关系与时空转换,通过清明上河图的解析,学生更加清楚了时间如何融入静态的结构绘图中,同时借助黄慎的《西山招鹤图》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画景在画外、寓意其内的特点。
最后,对于中国画与自然的关系,吴彤教授做了一个小结,他认为中国画表达了自然而然的“自然”,而不是想要开发和掠夺的自然,画中有文化(人事和人意),但绝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以人融入其中的自然,而不是人在其对立面的自然。
最后吴彤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李正风教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多一些自然关怀和人文情怀,他鼓励同学认真思考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自觉,全面理解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社科大讲堂第五讲—刘钝解读神探福尔摩斯的科学
2013年12月6日下午,国际科学史协会主席刘钝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社科学院副院长李正风教授主持讲座。
刘教授由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的生平谈起,福尔摩斯的原型是道尔在爱丁堡大学结识的几位医生与教授,他身上“高瘦、棱角分明、精于观察善于推理”等特征都可在这些人身上找到映射。
侦探小说的流行是有社会基础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由于财富剧烈膨胀,阶级关系的变动,形成了大量不公,社会上出现许多犯罪,福尔摩斯是一位应运而生的大侦探。
讲座中,刘教授重点论述了福尔摩斯的科学素养,福尔摩斯是个“偏科”的人,几无文学哲学知识,但有丰富的解剖学、化学,还能高水平地演奏小提琴。十九世纪末是一个科学深入人心的时代,在福尔摩斯嘉言录中,也有多条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如 “侦探术是—或应当是一种精确的科学,应当用同样冷静而不是感情用事的方法来研究它。”
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中包含了众多的科学方法。刘教授引述《孤身骑车人》、《红发会》等充满悬疑而又逻辑严密的小说来阐释“观察与分析”的科学方法。书中还运用了“搜集资料与综合”、“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试错与排除”等多种科学方法。
讲座结尾,刘教授简明讲述了福尔摩斯与中国的故事与渊源。并给学生们留下了三个思考问题。在提问环节中,观众们就科学主义、心理学描写、古典侦探小说的发展等话题提出了多样的问题。
社科大讲堂第四讲—任志强先生解读文化创意产业
2013年11月8日下午,由我院主办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大讲堂第四讲在六教6C300教室举行。著名企业家任志强先生做客,为大家带来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现实操作与未来趋势”的讲座。副院长李正风教授主持。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任志强提出“创意经济这种个性化的产业与传统经济应形成怎样的关系?”的问题,他鼓励同学们以北京城为案例,进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需要有独创性的,任志强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们保有个性化的思维,他充满信心地预见道:“我们的时代会更加包容宽容,我们中国人的创新力也会随之迸发出来,创意并不仅属于欧美人,相信日后中国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涌现出来。”
通过对德国宝马创意产业园、上海德稻大师园、美国纽约空中花园废旧铁路改造等国内外众多充满独创性的案例的介绍,任志强向大家阐述了文化创意园是“城”与“市”的完美结合,能聚集创意阶层人群,为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方式。
创新创业如何与大学教育融合在一起?本场讲座对于这一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由李正风教授提出的“对在场大学生们有怎样的建议?”的问题的回答中,任志强再次强调:“个性化是最重要的,要深入发掘自我的特点所在,而这些也与创意、创新密切相关。”
讲座最后,院书记史志钦向任志强博士颁发了特邀研究员的聘书。
社科大讲堂第三讲—蔡继明:用改革红利实现发展潜力——中国的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
2013年11月1日下午,社科学院蔡继明教授做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大讲堂。社科学院张成岗副书记主持。
李克强总理谈改革红利和发展潜力曾说过,“改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政府要向市场和社会放权。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最广大人民受益。” 同时也指出,“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中重点,最大的内需是城市化。”蔡教授主张用城市化代替城镇化,城市化目的是鼓励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城镇化则为离土不离乡,最终会阻碍城市化。城市化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来源;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也能为城市房地产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在如何理解大中小微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蔡教授建议以大城市为主,而并非平行发展。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蔡教授提出几点政策建议:1、把城镇化战略改为城市化战略;2、用“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取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3、对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中等城市水平的镇,尽快升级为市;4、严格限制小城镇的新建,控制已建制镇在空间上扩展5、慎重对待农村社区建设。
接下来,蔡教授深入解读了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对于新土改的顶层设计,蔡教授提出相关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城中村改造、小产权政策和国有宅基地的使用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将困惑自己的问题抛出,蔡教授就如何避免土地使用中存在的投机现象等问题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交流,不仅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同时也将更多前瞻性的观点引入进来,使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