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专业学位2005年获得授权,2017年开始招收体育管理(全日制)方向研究生,2018年开始招收冬奥赛事管理(非全日制)方向研究生。
体育学位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方向明确、目标清晰、过程把控严格、培养质量较高。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开设与教学、导师指导等制度健全,并制定了学术训练相关规定、分流淘汰要求及论文质量把控细则,坚持各个环节从严考核,全过程把握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7年招生以来,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近30项应用性成果,体现了国际化现代体育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和高层次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一些应用性成果直接服务于北京冬奥会、成都世界大运会等赛事,一些应用性成果已经被商业机构、体育组织所采纳。
(二)学科建设情况
清华体育积极呼应学校的重要政策,日常工作逐步落实学校整体“十四五”规划,并着重突出学科特色。清华体育学科建设,立足世界前沿,以服务全校师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已任,利用全校力量尤其是理工科优势力量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清华体育集学术研究、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等工作于一体。建校百年来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办学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清华体育学科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建成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共招收体育硕士生13人,均为全日制生;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体育在读硕士生161人,其中体育管理方向全日制研究生43人,冬奥赛事管理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118人;2021年毕业11人,其中体育管理方向全日制研究生6人,冬奥赛事管理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5人,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就职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专任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60岁以上教师3位,35岁及以下教师1位,其余8位教师年龄均在36-59岁之间。共有长聘教授7位,副教授4位,助理教授1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
(一)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结合党团班共建,彰显“社稷担当”。通过党团班共建和组织生活联合共办等形式,加强了各个支部的联系,打通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通道。结合“一二·九”运动八十六周年,开展“时空接力青年担当——从20后到20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建党百年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深入挖掘社会科学学院、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三院的百年红色基因、历史特色,以“院系来搭台、支部为核心、全员齐上阵”的新模式,引导清华学子感悟革命精神,牢记今日使命,勇夺未来辉煌。活动期间,覆盖所有新生班团,共吸引288人次参与,形成明斋历史、在党五十周年人物专访、中青年教师专访、冬奥专访等8个129秒系列视频。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展示清华个性,发挥体育思政作用。解说“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让学生真正明白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倡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使思政工作得到推广和辐射;借助“无体育、不清华”口号,营造清华校园“积极锻炼”良好氛围,推动清华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党员之家”“教工之家”“体育荣誉室”建设,通过“第一堂体育课”以及教学、课余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清华体育的悠久历史和爱国主义传统。
(三)学风建设情况
清华大学一直以来将优良学风作为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体育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学风建设,努力构建体育部学风建设成果,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加强思想教育
体育专业充分认识到进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重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学术与职业素养类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方面的知识;在研究生指导方面,要求研究生导师以身作则,以自身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一起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2.明确制度要求
体育专业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和监督,并做出明确的制度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历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参加学术活动进行明确的次数规定,并要求对每一次活动认真做好记录总结,由导师检查考核,鞭策学生勤勉治学;在学生在学期间,要求学生按时参加导师组会、学科学术沙龙等活动,学生须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科研情况,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专门的指导和督促,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3.采取鼓励措施
体育专业始终倡导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创新,并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引导学生追踪、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前沿,帮助学生发表、推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一方面搭建“清华体育讲坛”、“清华体育高层论坛”及“清华体育九人谈”等平台,将学术前沿引进来;另一方面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让清华体育走出去。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在志愿服务方面,组织学生6次前往石景山华奥学校支教,教授课程包括美术、历史、自然科学、语文、英语、传统文化等,向同学们宣讲清华精神,彰显社科人的社稷担当,并且开展“明斋志愿清洁项目”,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锻炼,使研究生在亲身参与劳动过程中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质。
在社会实践方面,开展“启航计划”、“红色专项”、“专业服务”三大类型实践,启航计划以就业为导向,持续深入解决同学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共前往浙江等地开展实践活动5次;红色专项实践结合建党百年,前往广安、遵义、嘉兴等地开展实践活动6次;专业服务实践以学院特色为基准、服务为内核,提升同学们以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前往敦煌等地开展实践活动3次。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体育专业结合社科学院优势,调动入党积极性。把握学生自身特点,凝练“社稷担当”主题教育工作内涵,特别是在新生教育、“一二·九”专题活动等环节注重党建引领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疫苗接种加强针、迎接冬奥会年等重要契机中建立学生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邀请院系领导讲授“开学第一课”,开展思想引领。将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融入到学习、科研、实践、社工的全过程中,培养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意识,主动发挥作用。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稳步开展,截至2021年12月5日,共开展了4次发展党员预审会。通过发展对象自我陈述、培养联系人和支部书记的介绍,学院党委较好掌握了学生入党动机和群众基础,把好学生党员发展的重要环节。截至2021年11月21日,社科学院研究生新增积极分子41人,新增比例为20%。尤其是从10月底到11月中旬,经过集中动员与努力,新增16人,新增比例从11.7%上升了8.3个百分点,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党支书在思想上的引领,使同学们对自身使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对于思想引领工作有了更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集中动员,也密切了党群关系,为未来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时代契机,丰富组织生活。正值建党百年之际,社科研究生响应学校号召,时代召唤,开展了建党百年专题学习活动,16个研究生支部均开展“七一讲话”精神学习。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从严治党”专题组织生活会16次,进行查摆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11月中旬各个支部又相继进行了十九届六中全会讲话精神的学习讨论,同学们通过邀请博士生讲师团讲师讲解、分组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更加深刻的理解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博201、博211、博212、硕211四支部联合开展从严治党、纪律安全党主题组织生活。博212联合本科生社科9支部,开展基层经验分享组织生活。同时根据学校要求,四个新生支部分别开展推优入党专题会。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 课程开发
由任课教师提前一学期向研究生院教学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专业人员严格的审查机制,根据申请计划内容和能否达到研究生培养需要,决定课程能否开设、批准或不予批准。
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3大类: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必修环节。
除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环节要求所有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修完学分以外,专业课程是专门针对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而开设,学生可以根据培养需求进行独立选择,与导师协商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二)导师选拔培训
体育专业积极落实《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文件的要求,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升级清华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氛围。
(三)落实导师责权机制情况
体育专业严格执行《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学问题协调解决工作指南》,全体导师应履行自身职责,恪守师德师风,保证指导研究生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学生或导师对于导学关系受到影响、个人无法协调处理的问题,可向院(系)及学校提交申请。院(系)及学校应本着妥善协调解决导学问题、促进良好导学关系的原则尽快处理相关问题。
(四)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清华体育专业严格执行《清华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清委发〔2020〕25号),按照要求进行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举办“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研讨会暨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推动清华体育工作的发展,把学生培养与清华体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清华鲜明特色的学生培养有效机制。体育部通过政治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创建“标兵党支部”,打造了一支全国顶尖、国际知名的骨干教师队伍。
全面开展党组织自身建设、党员教育与培养等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清华体育专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高身正的优秀教师。多名教师获评校“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建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称号。
(五)学术训练情况
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自2021级起,将论文写作训练环节写入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要求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组织的读书会与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方式完成学位论文写作训练,提交至少1篇严格按照学术论文规范撰写的论文,由导师签字提交院系备查。
(六)学术交流情况
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体育部的支持下,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2020年和2021年,师生多次在体育高水平杂志发表文章,并积极在国内外体育相关会议上做主题及专题报告。同时,清华自主举办“2021清华体育高层论坛”及“清华体育九人谈”,为清华师生的对外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七)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体育专业严格执行学校《清华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清校发〔2017〕3号)文件。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工作中充分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统筹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和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
(八)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保障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权益,保证其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清华大学体育学位点根据研究生院要求,为学生提供各项保障制度。除了早已经成为常规做法的“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突发性困难补助”、“研究生新生临时贷款(绿色通道)”和“研究生助学金”之外,还通过专门设立“助学、助研、助管(三助)”岗位来提高研究生收入。
这些资助项目的设立,根本上解决了研究生求学的后顾之忧,切实保障了高水平人才培养环节突发情况的有效应对。近年来,体育学位点以此为依据,保证研究生生源不因经费问题而流失。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认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分修读。
严格选题考核,如选题报告会考核小组专家认为选题报告准备不充分,则学生需要进行3个月以上的修改,再次进行选题报告。选题环节,如学生经过3次考核后,仍没有通过,则应按规定予以分流。
加强论文评阅环节。为硕士生增加双向隐名评阅,要求学生正式毕业答辩前至少提前三个月,提交论文送2份隐名评阅,通过隐名评阅方可正式开启毕业流程。
重视论文答辩过程,严格按照答辩委员会成员构成要求组织专家,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研究能力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并在答辩决议书中给出客观公正评价。学生通过毕业答辩后,论文需要经过学位分委员会的审议。
(二)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持续建设一直没有放松,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引进40岁以下专任导师1位,吸引有热情致力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优秀的教学系列老师12位;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国内外相关专业和领域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邀请国外著名院校的学科知名专家到清华讲学。
(三)科学研究
近几年,清华体育专业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五大特色成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模式,中国体育健康政策的理论、实证和发展趋向,速度训练的神经、生理机制与实践应用,儿童青少年运动行为与健康促进的机制与实践,当今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因、思路与策略。体育部为学科建设提供9个研究中心、6大实验室,为各学科研究提供科研平台。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清华体育积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体育部设有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清华虚一学苑定期举办论坛,深入讨论、学习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通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演讲,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从多角度展开儒家思想、佛教思想、老子思想、武术文化等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为发扬传承优秀文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五)服务国家战略
立足国家需求,积极为冬奥会提供保证。承担北欧两项、高山滑雪项目、单板自由式项目和花样滑冰等多个项目的体能教练、科研教练、国内技术官员任务,体育部师生坚守在极寒训练场地陪伴运动员训练,积极为运动员提供技术支持与训练指导。攻克每一个挑战与难关,为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案、提高技战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立足国家需求、面向实践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助力健康中国、医疗事业发展。制定多个人体运动参数国家标准和中国成年人、青少年体成分测量模型,完成了我国首个15万人体成分数据集补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在大数据云平台上将健康风险筛查检测仪器,健康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管理的大数据网络平台,健康状况实时监测设备,健康风险评估、分析与预警系统,危险因素的干预指导系统五位一体进行结合与联动,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管理。
(六)国际合作交流
体育部与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多所院校签订了教师交流协议;同时多次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国际会议,与名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此外,国外高水平运动员和队伍也多次到清华访问交流。积极促进国际学生来校交流学习,持续推进清华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2022年1月6日,清华体育专业学位点在接到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通知后,第一时间成立学位点评估工作小组,对2020、2021年学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相关资料文件进行了收集整理,于2022年2月底基本完成了《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的撰写,以及《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的填写工作,进展基本顺利。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0年-2021年,清华体育专业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六、改进措施
(一)加强师资建设,不断提升导师整体实力
按照清华大学规定,凡进入教研系列的教师均可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并且每年拥有一个博士生招生名额。这一决定从根本上保证了博士生的招生数量,但是也给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获批更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等是摆在年轻博导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体育学位点已开展相关工作。定期举办博士生导师业务培训讲座,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倾囊相授;提供更多的经费、政策保障,给予年轻教师更多机会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过程中,设置更多合适岗位,锻炼年轻教师的工作能力等等。相信通过这样的举措和方法,年轻教师能很快成长为合格的博士生导师,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另外,学术研究团队正在迅速吸纳年轻教师加入并委以更多的科研工作。以此拓宽其科研视野,以利于尽快形成明确、系统的科学研究方向,产出科研成果。
(二)加强数字体育建设,打造体育学科资源优势
清华体育专业已经将加快学科资源建设列入“十四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多渠道、全方位加速数字体育平台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三)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育局的沟通交流,积极构建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
(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质量
制定学位点更为详细和具体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除中期、期末考核外,在平时的学习中制定分阶段的考核计划,对每位学生的读书量、学术报告、写作训练等指标提出更明确、更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