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之功不朽,社科精神不灭
——在李强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社科学学院院长 彭凯平
尊敬的各位来宾、敬爱的张华老师,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我们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备受尊敬与爱戴的老院长李强教授的追思会。李强教授是我们社科学院的首任院长,著名社会学家。他是我们社科学院的开拓者与引路人,是众多清华社科人的榜样,更是我们清华社科的骄傲。李强教授于一个月前因病医治无效而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社会科学界重大损失!在此,我谨代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对先生的不幸离去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对张华老师和孩子们表达衷心的慰问。
李强教授一生高洁,为人朴素,一颗赤子之心,心怀苍生社稷。在李强教授走完人生最后旅程之际,北京下了好几天的大雪,似乎苍天有感,落雪成泪,痛悼英才。而以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来送别李强教授,似乎也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教授如雪花一样纯洁而无暇的品格与风骨。
那几天,我好几次站在清华园新斋办公楼外,望向原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办公室的窗口。那里曾经是李强教授的办公室,也是我十五年前刚来到清华,老院长让出来供我安身安心立志立业的地方。
2008年,我接受国家的召唤,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回到清华任教。那时候,李强老师是学校分派办理我回校事宜五人小组的成员。其中有当时主管文科的谢维和副校长,当时的文科处长苏峻教授,时任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教授,还有时任人文社科学院院长的李强教授和书记王孙俞教授。因为我回来工作的岗位是社科学院,所以,李强教授对我回国任教一事付出了更多的关照,在百忙之中抽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来帮我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宜,让我本来比较仓促的回校之旅变得井井有条。到今天,我还记得,在整个过程里,李强教授多次与我沟通学校院系的各种信息,向我介绍学院学科当时的情况,并且帮助我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我一直说,李强教授是我的大恩人,于我有“知遇之恩”。
为了给予我最大的归属感,李强教授特别把他在新斋的院长办公室让给我来用了很长时间。正是在这间办公室里,李强教授一次次与我促膝长谈,谈理想,谈工作,谈传统,谈创新,谈历史,谈未来,谈国际大势,谈清华逸闻。谈到华灯初上,谈到繁星点点。正是在这一次次润物细无声的交流中,老院长把“社科精神不灭,天下情怀如新”的精神传达给我。从李强老师的身上,可以看到他的思维开放,为人厚道的谦谦君子之风,以及历经文革之殇,改革开放之利的老三届学子对摈弃极端政治,复兴社会科学之强烈心愿。
如今,新斋依旧,明斋辉煌,但栋梁催折,水木同悲。我们痛失于我本人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于清华社科学院有开拓之功,助燃之功的扛鼎之人。
李强教授是与新中国建立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英才。他出身于书香门弟,很早就接触到当时诸多名震南北的大师大家,耳濡目染,自幼年起便形成了优秀的学习素养与人文情怀。他不仅是中国“50后”这一代人的“学霸”,更是“万里挑一”的治学天才。他把“恰同学少年”的整整“风华绝代”的10年献给了东北边陲。也把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乡土中国。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些非凡的人生与社会经历奠定了李强教授成为社会学大家最为坚实的生命基础。李强教授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少年立志终生行,一路脚印一路金”,为后代学人树立了高山仰止的标杆。
李强教授治学治院特别尊重理论联系实践,也特别重视基础建设。他曾对我说过“做人做事做学问,治家治国治世都要讲究一个‘好地基’”。对人来说,这个地基就是优秀的人格。对事来说,就是成熟的条件。对工作来说,就是完善的系统。今天,看到社科学院不断取得长足发展,我更加感受老院长提出建设一个‘好地基’的深义与重大价值。老院长为社科学院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文科学科体系,整合了高水平的文科队伍,引进了许多高水平师资,达到了人文社科博士点的广覆盖,实现了文科全国重点学科的突破。
作为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他积极推进高水平的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使清华社会科学各学科迅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2017年,李强先生荣获“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这是清华大学的最高奖项,也是对老院长“长策价值”的一种肯定。
今天,我们在此缅怀李强教授,更要牢记并秉承老院长的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学术风骨、天下情怀、务实态度与勤勉精神,不断深化对转型中国社会更深入的研究,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工程献计献策。继续推进老院长开创的“新清河实验”,发扬光大清华社科“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追求;继续坚持开放包容、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回应学校创建全球一流大学的要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为国家繁荣、社会富强,民族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把李强教授所开创的事业继承下来,开拓下去;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薪火相继,代代相传!
愿李强教授在天之灵,护佑清华社科,愿时光长河,永载李强教授汗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