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更多…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特等奖学金提名奖

2018-09-14

周乐一:我的公益,是更专业,是一辈子

周乐一,社会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于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提名奖。“思源计划”第十四期、“星火计划”第十期成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活力社区基金,流动儿童教育项目志愿者,社区流动人口调研组助理,生涯规划课程负责人,北京金丝带血液病儿童家长互助会担任活动策划师。高一到大三六年里,坚持以志愿者老师的身份每周在社区中心给小朋友做四小时的课程辅导。学术文章在《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上发表(可被CPCI-SSH检索)。

理想,早已闪烁前方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也许意味着新的尝试、新的探索,意味着花时间去寻找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但对周乐一而言,大学没有犹豫和彷徨,因为值得奋斗一生的目标早已确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早在高中,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就加入了为北京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的活力社区基金,成为了流动儿童教育项目的一名志愿者老师。

“陪伴小朋友们的时光里我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倾听他们的烦恼和需求,在交流中给对方带来温暖或慰藉,这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喜欢与人沟通的特点竟也能成为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与其他志愿者交流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我当时就觉得,我不想离开,我想长长久久的做这件事,做好这件事。”

于是,从高一到大三,六年的时间,周乐一始终坚持以一名志愿者老师的身份每周在社区中心给小朋友们做四小时的课程辅导。

梦想,需一步步走向现实

“因为比较早就确定了以后想学社会工作,做专业服务,所以参加的公益志愿活动比较多。”来到清华社会学系后,周乐一又继续在大一假期赴河南、陕西等多地支教。“在持续的志愿活动中,我强烈地意识到一腔热血远远不够。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就很难对弱势群体面对的社会情境有理性认识,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就无法进行高效科学的服务,我决心从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出发,在了解社会现象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更多实践尝试。”

受到劳工社会学课程的启发,周乐一对尘肺病工人的生存现状和维权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二寒假,她只身来到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尘肺病村中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七天,采访了十一位尘肺病工人及其家人,整理了近三万字的访谈稿,挖掘尘肺病工人维权难背后的社会因素。之后,她又将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关爱尘肺病工人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当时去做尘肺病工人那个研究时,村子里很多村民都帮了我很多,帮我找采访对象、带我去县里的医院探望病人等等。他们真的有比较急切的心理,希望社会可以关注到这个问题。但其实我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那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扩大影响力和提升做公益的效率,比如组织团队进行公益实践,参加一些政策研究和建议的活动。”

大三赴丹麦期间,周乐一又延续了这一主题。她同导师一起对工人的维权行动展开研究,发现自下而上的工人维权在有社会力量介入(例如专注工人维权的NGO组织)时,组织效率变得更高,对外寻求资金支持的能力更强,这更让她意识到非政府力量的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研究的文章也入选了2017巴黎LEBCSR-17国际社科主题会议进行展示。

大三海外研修,她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社工学院,并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EPLMF社会服务领导力项目。作为项目唯一的学生代表,与亚洲各国社会服务领域的带头人一起讨论社会服务问题,思考如何在本国社会环境下更好地发挥社会公益力量,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暑研的时候,觉得国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太少了,教育体系也很不完善,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就比较想以后出国读研读博之后,回国做社会工作的教育教学。”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了弱势群体作为主要调研方向时,她回答道:“我是社会学系的,平时做研究和调研比较多,对很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状况有好奇心,在大学经过较多接触之后也觉得这个领域发展空间很大,还有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并且我感觉国内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是偏向于有公平的入学机会,保证受教育权利。但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实应该有更完善的教育帮助。因为进入城市后环境变了,除了学习之外,也会有来自生活和文化融入上的压力,因此我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

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体验

参与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周乐一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从高中时只懂得每学期坚持去做流动儿童的课程辅导,到大学开始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兴趣。从刚开始喜欢先去做,到现在会考虑要把问题了解清楚之后,知道受助者的需求再行动,更加注意换位思考和共情。

“您怎样看待公益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觉得其实国内公益事业近些年发展的很好,尤其是大众公益。大家对志愿活动的参与都越来越多,比如大学生的公益组织和社团就非常多。而且我不反对支教之类的活动,它对大学生来讲就像选修课一样,是个必要的学习过程,但是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言作用微乎其微,还是要靠政府政策或者专业的组织及工作人员。”

最让周乐一耿耿于怀的是因为工资待遇不乐观,社会认可度也不够高,国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还是不够,专业的服务体系也不是十分健全。她说:“比如我现在申请social work,去国外读这个专业的,很少有人想回来。因为回国后不仅工作很难找,而且工资也很低。但在国外待遇就会很好,还很受尊重。”但她还是选择回来,在国内做社工教育。她认为学校是个特别重要的场所。老师一方面需要积极地培养人才,协助解决就业;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研究来提出政策建议和推动政府行动。周乐一认为,如果一个公益项目可以做的很好、很有影响力的话,自下而上是可以推动政府改变的。“我想在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中坚持不懈地为了一个事业努力,我想让社会工作成为被更多人认识被更多人尊重和信任的行业,我想成为中国最棒的社会工作者。在未来,这些能否一一实现,我心有忐忑,但勇气和信念一样也不缺。”

结语

天资异禀,掌握了扎实深厚的知识;也足够坚持,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论是特奖们的故事,还是候选人们的故事,更多的意义,也许是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当你偶然间再次读到他们,能让你深思自己现在的生活,能帮助你走出迷茫、失意,能让你重拾对理想的热血沸腾吧?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