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更多…
开学典礼上的学生发言

2018-09-10

学生代表徐一驰在社科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学生代表徐一驰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社科学院二年级硕士生徐一驰。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收获的季节,明斋又迎来了200多位青春洋溢的新主人,在座的各位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社科小研。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社科学院研究生向大家说一句:欢迎你们来到清华大学,来到社科学院!

今天,你们带着众多的期许和祝福坐在这里,即将开启人生中的又一段精彩旅程。这个园子很大又很小,它包罗万象也四通八达,学术科研,社工文体,千千万万种选择摆在你的面前,也总有一种方式将清华人联系在一起。在至真至美的清华园,在古今融汇的社科学院,在新时代的新环境中,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我们要一路探索,一路尝试,也一路坚持。

勇于探索,我们要带着好奇来格物致知。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思想、研究人类活动的科学,不论是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还是政治学、体育学、科学技术哲学,我们都要带着一颗好奇而敏锐的心去发现、探究和追求。今年,我们学院的优秀研究生栾墨学姐获得了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的荣誉称号。她的科研开始于对“为什么人们会纠结”这一问题的兴趣,从一个想法到一系列行为实验,她和导师发现,人们之所以会纠结后悔是因为相信选择存在着客观正确的答案。这项研究揭示了人们纠结后悔的本质原因。从好奇一问到一门学问,栾墨学姐说“科研之路充满乐趣,而科研始于兴趣”。

善于尝试,我们要带着开放来包容并济。邱勇校长在几天前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为大家送出了寄语,“融合成就人生新的高度。”曾经的我们可能只醉心于自己的小专业圈子里,而从现在起,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清华的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也可以足不出学院,就能有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小伙伴陪伴在我们的左右。2017社科年度人物冉奥博师哥就立志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他在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哲·史·社”多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参加了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兼修硕士项目,努力融合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学刊》、《科学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时代提出融合的需求,清华有着融合的传统,而社科学院,为大家提供了更好的融合环境和更丰富的可能。

敢于坚持,所以我们要带着毅力来克服险阻。大家的生活中从不会缺乏挑战,但平凡的日子里,不平凡的坚持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底色和光芒。冠清华之名,承社科寄托,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筑造这个时代的使命,勇于面对现实的同时要保持一颗年轻而无畏的心。一周前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刷了屏,我们社科学院的2018届毕业生王宇学长在雅加达亚运会以2米30斩获了男子跳高比赛冠军,而这荣誉的背后却是数不尽的艰涩。王宇学长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 “膝盖、腰、脖子,几乎能伤的地方都伤过,包括肌腱撕裂。”而他最严重的一次伤病更是使他直接无缘晋级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如此的挫折和磨难面前他从不抱怨、退却,而是一如既往地面对挫折,一往无前,直到再次登顶。

勇于探索、善于尝试、敢于坚持,因为这里有师者的教诲为我们点拨指引,有朋辈的激励与我们相伴同行,还有优渥的资源供我们追求卓越。2018,我们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相遇,祝大家能够度过充实美好的学习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谢谢大家!

国际学生代表米禄在社科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国学学生代表米禄

尊敬的彭凯平院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米禄。大米的米,无功不受禄的禄,而不是回不了家的迷路。今天,能站在这个舞台与大家交流,我感到格外的激动!因为,我终于实现了做为一个塔吉克人的“中国梦”——进入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习与深造!我2015年在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今年又来到清华读博士,上天太眷顾我了。

我始终认为,如果想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那就得进入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万分感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的“中国梦”实现了!

我觉得: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了解,不应该仅仅从新闻报道或道听途说中去认知,而应该去实实在在地与他们接触,和他们一起生活,去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006年的秋天,我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汉语与我的母语波斯语无论从语法上还是语音文字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抑扬顿挫的声调、笔画复杂的汉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及思维方式,都让我感到中国这环境很陌生。

早上起来去上学的路上,闻着炸臭豆腐的味道,看着中国人边喝豆汁儿边吃焦圈儿的样子,那些路上骑着自行车的匆忙人群,使我感到很不适应。公园里练功的老少爷们儿更纠正了我来中国之前对中国人的印象:原以为中国人都像李小龙那样武功高强有点儿凶悍。但是渐渐地,随着学习汉语的深入和对中国文化逐渐的了解,我慢慢地适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慢慢了解了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我不再觉得豆汁儿味道冲,当真正喝惯之后我觉得越喝越有味道,而且它营养丰富对身体好。谦虚、友善并且好客的中国人,让我越来越喜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我感觉到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在中国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在北京完成了本科及硕士的学业。我在这儿给每一位老师说一声:谢谢你们!

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给塔吉克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从首都杜尚别到第三大城市库尔干秋别的高速公路与隧道工程的建设,为老百姓带来了道路的畅通。中国帮助自己的邻居建设基础设施,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国与国关系就好比邻里关系,如果邻居间关系友善,往来频繁,就会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和真诚的友谊。面对任何困难,都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命运共同体”,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几乎每年都有互访,两国友谊进一步加深。去年,我国总统拉赫蒙访问中国时,来到清华,而且还接受了邱勇校长颁发的名誉教授聘书,拉赫蒙总统在演讲中表示,清华大学作为久负盛名的高校,既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一个典范,也是现代青年人实现梦想的所在,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享有极高声望。

能来中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读书,不仅是每一位中国学生的梦想,也是每一位与我一样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梦想,而我能再一次来到中国,获得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由衷地感到荣幸并从此肩负着一种清华学子的使命。

我相信,我们国际学生在清华社会科学院,在我们各自专业领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学习到更专业更精深的理论知识,投入到更深入更广泛的社会实践,还能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了解中国近几年的巨大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卓越成就。

在清华社会会科学学院的学习期间,希望我们国际学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希望每一位国际学生都可以承载各自国家与中国友谊的硕果,做一个合格的、积极向上的国际和平使者,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有句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清华几万学子,对我来说也就有上万名老师,在我学习期间,希望老师们能多多帮助我,鼓励我!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新生代表王俊良在社科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际关系学系的王俊良,很荣幸在这里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今天的我们正式开启了新的征程,大家或来自不同的背景,却都有着辉煌的曾经,一段旅程的结束是下一段的开始,相信清华会是照耀我们人生前路新篇章的第一抹灿烂曙光。

在大家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来到明斋之前,或许都曾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清华?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一定会有对清华家国情怀的向往和对学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所有读书人的初心,也是时代给每一代清华人的使命。为什么选择清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答,去实践,去证明。

就在几天前,我有幸和其他共约345名研究生新生一同参加第了三十三期暑期团校。团校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清华深沉的责任感,宽厚的包容性和新鲜的多样性。相信接下来几年我们在园子里会不断体会到。不管将来是选择钟情学术,勇于创新,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大师,或是走向实业,成为各行各业的兴业英才,还是献身基层,成为国家治理的中流砥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将成为我们的底色。

拥抱责任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我们要努力成为有用的人,更要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贡献的人。清华这个名字自从诞生之日就和中国命运紧紧相连。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两弹一星”研发作出巨大贡献的元勋们,还是今天在各行各业坚守初心不断奋进的校友,清华人心中有的始终是璀璨星辰,是马兰花开,是“达则兼济天下”,是比自己更宏大的理想和信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社科学院的学生,我们的研究始于社会,最终也要回馈社会。今天在坐的新同学里,有的曾参军铸铁血军魂,有的曾在基层工作服务,有的曾赴偏远山区支教,如今回到校园重新出发,是为了在将来更好地帮助到自己惦念的那群人。我们有不忘初心的责任感,就能不畏前路艰难。

感受包容性,在不同学科和经历的分享中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清华从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发展到今天理工文生命科学齐全,向世界顶尖大学迈进,包容性让更多交流有了可能性。社科学院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科学与社会等的基础文科整合,也让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变成现实。我们可以和医学院的小伙伴一起做社工,和工科的同学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和留学生一起表演节目。清华的包容性体现在无论你想做什么,这里都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足够大足够高的展示平台,和支持你“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母校。不管将来我们是在学术深耕细作,还是走上社会,清华的包容性会为我们的梦想添上坚实的底气。

挑战可能性,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不同,对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践行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不断夯实专业基础,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在“学问的冒险”中勇攀高峰。身处变革的大时代大背景下,如今的清华更多元,更国际,更人文。正是在今年,清华宣布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清华的舞台无限大,面对着众多名家巨擘和如此多资源,我们唯有“行健不息需自强”,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断尝试、不停探索,方能不负自己,不负时光。

从今往后,清华不再是我们曾经的梦想,它会融入我们学习生活的一呼一吸,更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和每一个决定,通向卓越的道路必定崎岖蜿蜒,道阻且长,希望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起奔向更好的清华,更好的社科,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